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前两年有部很火的电视剧,名字叫做《大明风华》,一部讲述明朝历史,明朝皇帝的作品,那这部剧的主人公,就是明朝的前几个皇帝,其中又以朱瞻基的剧情比较多,所以他大概就是第一男主角。
朱亚文老师的演绎十分传神,让很多观众莫名的对这个皇帝多了几分好感,很多明粉甚至把宣宗评价为明朝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
说宣宗优秀,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作者并不喜欢明朝,对明朝的皇帝也无好感,但是宣宗之优秀,这一点无可否认。
宣宗积极削藩,平定了朱高煦之乱,皇权得以集中和稳固,宣宗完善了内阁,任用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员,宣宗还改革了监察制度和巡抚制度,军事上呢,他捯饬武备,巡视北边,外交上有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他本人也是一个和他父亲一样宽厚,对百姓多有善举的仁爱型帝王,因此他和他父亲仁宗的时代加起来,被叫做仁宣之治。
您要说宣宗不优秀,没能力,那是纯黑。
但是,皇帝如此的有才干,如此的有政绩,可我们还是要说,尽管处于盛世阶段,但宣宗仍然要为明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是主要的责任。
有人说,宣宗在大体上毫无疑问是明君,明朝灭亡时,宣宗已经死多少年了,这事儿能跟他有什么关系?
哎,且听作者慢慢跟您聊。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可以说是宦官干政弄权最为严重的。
东汉有十常侍兴风作浪,唐朝有敢杀皇帝的宦官,中晚唐的衰败和宦官更是密不可分,至于明朝,则可以说是古代宦官政治的集大成者了,历史上体量最大,权势最盛,危害最深的宦官,几乎是无出明朝其右。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明太祖。
老朱啊,还是个明白人,他汲取了历朝历代宦官干政的危害,在大明开国之初,他就对宦官进行了种种的限制。
比如,朱元璋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允许他们有文化,说白了就是剥夺了他们进步的机会,使他们没有办法在眼界和智慧上得到提高。
又比如,朱元璋不许宦官担任内宫之外的职务,比如说宦官要在朝廷里做个官,负责一些工作,那是不行的,而且就算是在内宫做官,职级也不能超过四品。
为了防止宦官弄权,朱元璋甚至在宫门外亲自竖立了一块警示牌,上书: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您想想,这控制和限制力度,实在是强,所以明初开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宦官可以兴风作浪。
的确,这宦官干政啊,危害太大了。
宦官本来是皇帝的奴仆,说白了就是下人,本来他们是没有任何权力的,但是一旦他们拥有了权力,因为他们离皇帝最近,甚至是贴身服务,一有权,他们就可以快速的架空皇帝,限制皇帝,加上如果皇帝再昏庸一点,年幼一点,无能一点,搞不好直接就成了宦官的傀儡,那么宦官就可以口含天宪,假传圣旨,将自己的意图包装成为皇帝的意志,这么整,国家决策就会严重偏离正轨。
而且,宦官吧,他比较特殊,他们不是完人,反而往往都是心理变态,我们说权X有很多,有权臣,有权将,有权宦,但是这里边危害最大的,就是权宦。
你说权臣,王安石是不是权臣,张居正是不是权臣,他们都是,但是他们有文化,有理想,他们掌权之后会把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处的王朝牢固的捆绑在一起,所以王安石会变法,张居正要搞改革,你说东晋的桓温是不是权将呢?他是权将,而且他名声其实不太好,但他也是有追求,想要有所建树的,所以他终生北伐,志在一统。
宦官就不一样了,宦官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他们缺乏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加持,往往鼠目寸光,掌权之后,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满足自己的私欲。
在这个基础上,宦官们可以牺牲一切,皇帝死活,跟他们无关,王朝兴灭,本质上他们也不在乎。
明初十分注意限制宦官,太祖,建文,成祖,仁宗这四代皇帝都没有重用过宦官,而到了宣宗时期,情况则有所不同了。
宣宗不仅开始使用宦官,重用宦官,甚至还大力培养他们。
一代英主,圣明如此,难道宦官之害如此严重,宣宗还意识不到么?
不是意识不到,而是没办法。
我们知道,在朱元璋之前,封建政权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叫做宰相。
宰相,权力很大,他是百官之首,代表了文人士大夫的权力,有宰相在,宰相就可以帮助皇帝分担很多工作,少则一半,多则全分担了(如刘禅和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能帮皇帝分担工作,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宰相的相权往往可以掣肘,制约皇权,使皇帝的权力难以高度集中和统一,朱元璋乾纲独断,怎会容许别人分他的权,所以他通过胡惟庸事件,直接把丞相这个职务给废掉了,而且是永久取消,不许复立。
开国皇帝,一般都是乱世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各方面都要远远优于常人,他们都是雄主,很有能力,比如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类阶级跨越他都能做到,区区政务工作,对他来说还不是手到擒来。
朱元璋不怕加班,他不需要宰相帮他分担工作,那么接下来的皇帝呢?
建文和仁宗都是那种和文人士大夫打成一片,极为优待文人的帝王,没有丞相了,满朝文武诸僚也可以帮助皇帝分担工作,而且从建文开始,内阁制度在本朝就已经颇具雏形,皇帝可以把那些自己无力承担的工作交给内阁大学士,交给极为信任的文人来处理,何况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建文时期的资料又严重缺乏,所以这俩皇帝其实没有什么参考性。
主要说成祖,成祖跟他爸爸一样,也是一个工作狂,只不过成祖是马上天子,他自马上得天下,也喜欢马上治天下,因此帝王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军旅中度过的,对于这种不世出的帝王来说,只怕工作太少,而不怕工作干不够,何况朱棣身后也有一大批士大夫和大学士尽心效命,不然《永乐大典》也不可能修的出来。
宣宗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帝王,但是我们发现,王朝是有周期规律的,任何的王朝,任何的开国皇帝,他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永世不衰,希望他的封建统治可以永远延续下去,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想的美。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他的皇帝都是呈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状态,往往是一代二代很强,开疆拓土,文治武功,三代四代也还勉强,没有武功,也有文治,到五代六代就成守成之主了,七代八代十分糟糕,九代十代往后,那就奔着亡国去了。
这不是什么难以解释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帝王的不同。
开国皇帝,那就像是我们玩的FPS吃鸡游戏一样,那都不是百里挑一了,是万里挑一,百万里挑一都有可能,这是历史经过优胜劣汰挑选出来的,他们往往出身乱世,在血与火中淬炼,亲身经历战争,历经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所以他们拥有极强的权威,极高的智慧,军事才能和识人用人的眼光也没得挑,但是皇权可以从开国皇帝的身上继承,能力却继承不了。
后边的皇帝,他们是在教导和模拟中成长的,是在皇家教育下长大的,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前几代的皇帝可能还稍微理解一点祖宗创业之艰难,守业之不易,所以表现还勉强说得过去,等到后边的皇帝,那往往出生于承平日久的时代,既缺乏能力,又缺乏胆识,又往往养尊处优,自然而然就会十分平庸。
宣宗和后辈们相比,比如跟他儿子留学生比,那简直算是千古一帝了,但是和前辈们比,恐怕就多有不足。
这位皇帝,虽然开创了仁宣的治世,做出了很多的功绩,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他和士大夫的相处并不融洽,他很难相信文人官僚,这在一件事情上有所体现。
我们知道宣宗有个绰号,叫做促织天子,就是他喜欢斗蛐蛐,爱玩,喜欢鼓捣一些奇技淫巧,相比之前代的皇帝,他个人爱好也颇多,有个叫做陈祚的御史认为皇帝玩物丧志,所以就上疏劝谏,内容无非就是劝皇帝少胡闹多工作,这很正常,因为御史的职责就是劝谏,他说的也不是什么僭越和过分的话,但是宣宗勃然大怒,直接把陈祚一家人都关进了监狱,关了整整五年时间,陈祚的父亲因此病死于狱中。
我们必须要承认,明朝的文官,他们善于和皇帝做斗争,希望皇帝可以服从于文官集体,希望皇帝可以尊重,倾听士大夫的言论,某些时候,比如万历年间,他们甚至热衷于在政治环境中对皇帝形成压制。
宣宗二十六岁即位,血气方刚的年纪,他自然不甘心于被文官们所规划出的条条框框所限制,所以他先天的对士人就不信任,既然不信任,那么很多工作就难以交给士人去办,宣宗又没有高祖成祖那样宵衣旰食,夙兴夜寐的精力,他还必须要把工作分担出去,环顾四周,宦官成为了宣宗唯一的选择。
对于宣宗(或者对于所有的皇帝)来说,宦官就是自己的家奴,是下人,他们的财富,地位甚至是生命,都完全来自于自己。
有皇帝,才有宦官,没有皇帝,宦官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皇帝可以随时剥夺他们的一切,他们也必须无条件的对皇帝忠心耿耿,在这样的关系下,皇帝难免会信任宦官。
有些时候,在冷酷无情的宫廷之中,皇帝在幼年时期,他接触最多的就是宦官,宦官陪着皇帝长大,照顾皇帝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在这个过程中,宦官还会扮演朋友和长辈的角色,这使得皇帝和宦官的关系更进一步。
宦官还比正式的官僚好用,使用宦官不需要经过复杂冗长的程序,不需要通过审批,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帮助皇帝完成一切难以启齿,难以曝光的各种处于灰色状态的工作。
是的,在封建专制的背景下,宣宗会面临一个永恒的矛盾,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他没有办法一个人治理整个天下,他必须要任用,重用某一个群体,既然如此,宣宗就会发问,为什么这个群体,不能是宦官呢?why not ?
所以,宣宗即位之后,立刻开始提拔宦官,让他们参与政务工作,协助自己处理军国大事,而为了进一步的用好这些宦官,宣宗还在宫里开设了内书堂,相当于给宦官在宫里开办了大学,教他们读书识字,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以帮助他们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对于宣宗来说,尽管使用并且培养宦官是违反祖制的,但对他本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相信他对宦官有绝对的掌控力,他重用宦官,宦官就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让自己更加方便,他一旦不重用宦官,宦官所有的权力都会瞬间湮灭。
说大白话就是捧着你就是光鲜亮丽的玻璃杯子,不捧你了,你就是碎了一地的玻璃碴子。
宣宗的确是能任用宦官,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总是一代不如一代,你能控制宦官,只让他们发挥利益而不产生危害,可此风一开,难以断绝,你之后的皇帝能像你一样控制宦官吗?
当然是不能的,因为自从宣宗之后,宦官政治一发不可收拾,宪宗朝的汪直,武宗朝的立地二皇帝刘瑾,熹宗朝的九千岁魏忠贤,以及司礼监的批红制度,他们无不深刻的影响了明朝的发展和走向,甚至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扬汤止沸,饮鸩止渴,解一时之近忧,种百世之痼疾。
这一切的源头,都源于宣宗自认为高明的手段,宣德元年,宣宗在紫禁城内兴建的内书堂中传出郎朗读书声,一批又一批识文断字,博古通今,掌握了文化和行政能力的宦官即将登堂入室,成为宣宗皇权的延伸,帮助宣宗更好的处理事务,帮他对抗文官,但宣宗不知道的是,就在内书堂内,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也正在埋头苦读,此时王宦官默默无闻,但命运的齿轮,已经悄然开始转动...
参考资料:
《明宣宗实录》
《明史·本纪第九》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七》
郑彩云.论与明代的宦官之祸.殷都学刊,2014
郑彩云.明宣宗弊政及其对明后期政局的影响.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融正配资-融正配资官网-石家庄配资公司-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