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心血管领域正经历从急救手术到终身健康管理的战略性转变。在这一深刻变革中,如何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如何以“泛血管”理念应对多病共患的复杂局面?又如何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
带着这些问题,《康迅网》在近日特别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心脏介入技术的前沿突破,分享“泛血管”整合诊疗的创新实践,并展望人工智能赋能心血管领域的未来图景。无论您是医疗专业人士,还是关注心血管健康的普通读者,本文都将为您提供前瞻性的行业洞察和实用信息。
您的团队在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从临床医生视角,能否请您分享近3年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具变革性的1~2项进展?这些进展对改变患者预后有哪些积极影响?
王建安院士:近三年来,在心脏瓣膜病治疗领域,三尖瓣缘对缘治疗取得的重大突破无疑是最具变革性的进展之一。其中,TRILUMINATE Pivotal研究成果的问世以及其两年随访数据的公布,意义重大。这一研究成果让医疗界对三尖瓣缘对缘介入治疗方案的信心更加坚定。
展开剩余80%对于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尤其是由房颤引发该病症的患者而言,这一进展带来了显著益处。缘对缘介入治疗方案能大幅降低患者的临床事件发生率,仅就两年内的血栓住院率来说,就有明显下降。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病痛折磨和经济负担,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他们的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当前,心血管诊疗领域正逐步从“急救手术”模式转向“终身健康管理”的战略性变革。您认为“泛血管医学”将如何有效应对多病共患的复杂挑战?
王建安院士:泛血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并非简单指代全身的血管。在我看来,它与我们面临的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像肥胖、糖尿病这类代谢性疾病,二者联系紧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浙大二院,我们专门成立了“代谢与全血管医疗中心”。该中心高度整合了多个科室的资源,其中包括代谢性疾病科(内分泌科),同时涵盖了心血管、心脏内外科、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等全血管领域,汇聚了这些领域以及代谢领域的专业医生团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整合了多个重点实验室资源,如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心脑植入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这两个国家级平台,共同构成了以血管和代谢为核心服务和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团队,该团队设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博奥院区。
在这个团队中,医生不仅是诊疗患者的一线医者,同时还肩负着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我们在这里打造了产教融合的培训平台,特别注重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应用。在以代谢和血管疾病为主攻方向的“人工智能+医疗”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今年3月,由我和胡新央教授领衔的FLAVOURⅡ研究——AI赋能的无创伤冠脉血流全自动测定体系和精准支架植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和《柳叶刀》杂志同步公布和发表。研究首次证实,AI赋能的定量血流分数技术,在指导介入治疗方面,其临床疗效媲美传统的血管内超声技术。且仅需单一体位影像,即可在1分钟内完成全流程分析,诊断效率显著提升。
这些成果有效推动了患者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多病共患的复杂挑战。
作为深耕心血管领域的领军者,您长期关注基层医疗发展。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实践中,您认为当前基层医生最亟需提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王建安院士:“基层医生”这一概念有时相对模糊,通常指的是在偏远山区或医疗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工作的医生。在我看来,这些医生非常不易。他们在相对较差的条件下,依然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对于这些医院的医生,应当主要按照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认真的培养。
作为具有156年历史的老牌医院,我们也有为基层培养优秀医生的高度自觉。就在不久前,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浙大二院主动牵头,充分发挥首批国家级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优势,联合省内其他两家医院,启动了浙江省大学生乡村医生赋能计划,首批127名扎根基层的大学生乡村医生,踏上为期三年的系统化、进阶式培训学习之旅。
我始终认为,医生之间并无贵贱、高低之分,只是专业分工不同而已。对于基层医生来说,全科医学知识至关重要。其中,鉴别诊断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同时,在预防多系统疾病相互影响的诊疗理念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和理念,才能更准确地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有些地区虽然人口众多、医院规模较大,但仍属于基层医院的范畴。这些医院的医生更应擅长处理当地的常见病,尤其是疑难杂症,尽可能让患者无需跨区域就医。因为对于急诊患者而言,跨区域就诊可能会因时间的延误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本可成功抢救的案例变得无法挽回。所以,提升基层医生处理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能力,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尤为关键。
最后,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这个特殊时刻,请您以心血管学科领航者的视角,分享对心血管领域的展望与期待,并送上一句对全体医者的期许寄语。
王建安院士:我认为心血管领域的未来展望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方面。首先,介入技术的全面进步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以往那些需要开胸,也就是俗称“开胸破心”的手术,将逐渐被无创的介入治疗所取代,医生通过患者的周围血管进入体内就能解决问题。
介入治疗不仅是内科医生的里程碑,也是心脏外科医生的重要突破。未来,医疗界将不再仅仅以内外科来划分,而是会以介入和临床诊疗的新范式来界定。因此,我坚信,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终有一天,它将能够替代目前仍需进行的开胸手术,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带来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康复。
以心换心,希望中国的心血管专家们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建安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脑血管植入器械产教融合平台负责人、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负责人;围绕心力衰竭后心脏功能重建的重大科学问题,尤其是心脏瓣膜和冠心病及相应心肌损伤与修复,取得了从基础到临床的系列创新性成果;担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刊首任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以通讯作者在NEJM、The Lancet、cell Research、circulation、JACC等发表论著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部重大贡献和一等奖多项,获何梁何利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及白求恩奖章等。
发布于:天津市融正配资-融正配资官网-石家庄配资公司-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