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聚焦一线治疗最新进展,双免带来重磅生存突破。
2025年3月25日,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逸沃(伊匹木单抗注射液)双免联合疗法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新增适应症,适用于不可切除或晚期肝细胞癌(HC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此次获批是基于CheckMate 9DW研究结果,O+Y成为目前*唯一获批用于不可切除或晚期HCC一线治疗的双免联合方案,标志着中国肝癌治疗正式迈入双免治疗新时代!
值此契机,医学界肿瘤频道策划了《OY TALK》圆桌系列访谈,邀请肝癌领域诸多大咖邀请肝癌领域权威专家与临床一线医生,围绕双免治疗在肝癌一线治疗进展的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在首期的圆桌中,我们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的史颖弘教授担任圆桌主持人,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李刚教授及周教授展开精彩对话。
CheckMate 9DW重新定义
“高质量缩瘤”
史颖弘教授
外科医生尤为关心的是切除治疗所带来的生存获益,对于不可切除的HCC患者,我们评估患者是否能够有转化机会,关注缩瘤率。在CheckMate 9DW研究中,O+Y组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6%,其中7%的患者实现完全缓解(CR)[1]。这些数据背后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后续治疗策略中,如何充分利用高质量缩瘤效应,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教授
CheckMate 9DW研究中,O+Y方案有以下特点。一是起效速度快,O+Y组的中位治疗反应时间(TTR)为2.2个月,治疗3个周期起效。经盲态独立评审委员会(BICR)评估的O+Y组ORR达到36%,是仑伐替尼/索拉非尼组的近3倍(13%),这一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O+Y组有23例(7%)患者达到CR,而对照组只有6例(2%)。更高的缓解率意味着更多的患者能从治疗中达到肿瘤缩小或消失,快速缩瘤也为后续治疗抢占先机。二是肿瘤缓解深,在靶病灶可评估的患者中,O+Y组有37%患者肿瘤缩小一半以上,是对照组的4倍,显著降低瘤负荷,降低后续治疗难度,为长生存奠定基础。三是缓解时间持久,O+Y组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达30.4个月,是对照组的近3倍(12.9个月),意味着患者一旦响应双免疗法,将有机会持久获益,体现了免疫治疗的长拖尾效应。
因此,O+Y为晚期不可切除HCC的一线治疗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新选择,特别是对于追求长期疾病控制和生存获益的患者。同时,CheckMate 9DW研究也给予我们一些临床思考,一方面,临床应该将具有更高临床获益的治疗策略前移至一线,从而让患者更早获益。另一方面,如何精准甄别潜在获益人群也尤为重要,未来可根据患者基线特征和生物标志物来优化患者治疗决策,指导个体化临床实践。
晚期HCC一线治疗选择决策和排兵布阵
史颖弘教授
O+Y “快、深、久”的三维指标为我们厘清了高质量缩瘤的循证价值,也让我们看到36%的ORR与7%的CR不仅停留在显著的统计学数字差异,更可转化为可切除与长生存的真实获益。对于肝功能良好(Child-Pugh A 级)、体能状态良好(PS 评分 0-1分)但无法手术的HCC患者,O+Y方案凭借其独特的双免机制,不仅实现了高质量缩瘤,还带来了长生存突破。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疾病状态,选择最适合的一线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方案的排兵布阵?
李刚
教授
对于晚期或不可切除HCC患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疾病状态,例如肿瘤负荷,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等会影响治疗选择。若肿瘤负荷较小且局限,局部治疗手段如消融治疗、肝动脉介入治疗等可能更合适;若肿瘤负荷较大或有多个病灶,系统治疗则更为适用。其次是合并症情况,如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或合并症,需要评估其对治疗的耐受性。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谨慎使用某些靶向治疗药物。还需考虑患者的肝功能,好的肝功能意味着好的治疗耐受性,对于肝功能好(Child-PughA级)、体能状态良好(PS评分0-1分)但无法手术的HCC患者,O+Y双免方案提供了全新的一线治疗选择,其独特的双免机制带来了高质量缩瘤,并能转化为长生存突破。
在用药的排兵布阵上,一线使用O+Y显著延长随机化开始至第二次疾病进展的时间(PFS2),PFS2达19.3个月,较对照组显著延长[2],尤为重要的是,该研究首次以仑伐替尼作为对照,进一步夯实了O+Y的循证地位。其机制可能在于O+Y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提高后续治疗的敏感性,实现全程疗效最大化。一线治疗是晚期肝癌治疗的关键阶段,其治疗效果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治疗选择和患者的预后。O+Y治疗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时,不仅能展现出优异的近期疗效,这种一线先用的排兵布阵,有助于实现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最大获益,提高整体生存获益。
此外,对部分患者可采用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例如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射频消融,以增强肿瘤局部控制并改善总体生存。
MDT助力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
平衡疗效和安全性
史颖弘教授
李刚教授已从“人群—时机—策略”三维度勾勒出决策框架:对Child-Pugh A、PS 0–1分的患者,应秉持“好药先用”原则,优先采用疗效最显著的方案。然而,任何治疗均须以安全可控为前提。尽管O+Y未呈现新的安全信号,≥3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AE)仍不容忽视。面对一线多种可选方案,免疫、靶向或双免所致严重不良事件谱系各异,如何权衡疗效与风险成为关键。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评估和管理双免方案不良反应的发生?
教授
在肯定O+Y双免方案疗效优势的同时,其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也需要加以重视。从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基线肝功能良好(Child-Pugh A)、体能评分良好(PS 0-1分)人群获益显著,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人群,并重视和预测IMAE的发生。
另外,建议在免疫治疗时代背景下,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管理建立多学科团队(MDT)。在治疗前需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全身状况、既往自身免疫病史及必要的实验室指标,判断IMAE的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在治疗期间应实施多器官动态监测,涵盖肝脏、胃肠道、内分泌系统等易受累部位,通过MDT实现早期识别、分级处置及持续随访。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双免治疗的临床获益。
O+Y获批晚期HCC一线适应症,
开启“双免新纪元”
史颖弘教授
通过 “治前筛选-治中监测-治后随访”的全程管理体系 ,可以实现疗效与安全的可量化平衡。一旦 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尽早干预处理,可以为患者带来较好预后。基于CheckMate 9DW研究结果,O+Y方案在中国获批不可切除或晚期HCC一线治疗适应症,结合主要研究数据分析下双免方案在晚期肝癌一线治疗有哪些应用优势?这一适应症的获批对于中国晚期肝癌诊疗有何影响?
李刚
教授
目前,O+Y在我国获批晚期HCC一线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显著生存获益。首先,在CheckMate 9DW研究中,O+Y组的中位OS达到23.7个月,相较于对照组的20.6个月显著延长,降低了21%的死亡风险(HR=0.79)。3年OS率达到38%,即38%的患者接受O+Y治疗3年后仍存活;对于应答(PR/CR)患者中,中位OS有望突破4年。未来,期待其5年OS数据的公布,能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其次,“快、深、久”高效缩瘤效果,即起效速度快、缓解深、缓解时间持久,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更多机会。此外,O+Y的应用人群广泛,O+Y组的生存获益在亚洲与非亚洲患者、不同病因(乙肝/丙肝/酒精性)的患者中均保持一致,说明O+Y方案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病因的晚期HCC患者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基于CheckMate9DW研究成果,O+Y双免方案相继在欧洲、中国和美国获批晚期或不可切除HCC一线治疗,造福了全球广大肝癌患者。
对于中国晚期肝癌的诊疗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打破了传统治疗瓶颈,过去十年,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虽是晚期HCC一线治疗基石,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O+Y方案凭借显著的疗效优势,为中国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打破了传统治疗的疗效瓶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二是优化了一线治疗方案,基于CheckMate 9DW研究结果,O+Y方案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获批HCC的双免治疗方案,为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增添了新的力量,丰富了治疗手段,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更加合理地选择一线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三是推动了精准治疗发展,该适应症的获批促使临床医生更加关注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疾病状态,如肝功能、肿瘤负荷、体能状态等,从而实现精准治疗。尤其是对于肝功能良好(Child-Pugh A 级)、体能状态良好(PS评分 0-1分)且肿瘤负荷高、需快速缩瘤的患者,O+Y方案可作为优选,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O+Y方案的获批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将激发更多的研究探索,如双免方案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在不同阶段肝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等,不断推动中国晚期肝癌诊疗领域的进步。
总结
史颖弘教授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我们肝癌 双免 治疗的进展 , 以 CheckMate 9DW 为例, 从 “快-深-久”的高质量缩瘤,到“人群-时机-策略”的精准排兵布阵,再到“疗效-安全”的动态平衡, 勾勒出了 O+Y 方案在晚期不可切除 HCC 一线治疗的循证的证据以及实践的应用 。 未来,我们仍需用真实世界数据验证生物标志物、探索围术期与联合局部治疗的新范式,并在中国高发肝癌背景下持续优化安全管理标准。 循证不息, 探索不止, 期待双免 治疗 的疗效能 真正转化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存获益 ,共同助力 “健康中国2030”目标更好实现 。
*截至文章发稿日
专家简介
史颖弘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副院长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 副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与肝移植外科 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理事会 理事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早治早治学组 副组长
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APPLE)副秘书长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李刚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中国分会胆道外科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机器人外科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胆外科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副组长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胆胰外科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科协“晨光计划”
军队青年人才培育“拔尖人才计划”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中华肝脏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
参考文献:
[1]Yau T, Galle PR, Decaens T, et al.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versus lenvatinib or sorafe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eckMate 9DW):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J]. Lancet, 2025 May 7: S0140-6736(25)00403-9.
[2]Thomas Decaens, et al. Nivolumab (NIVO) plus ipilimumab (IPI) vs lenvatinib (LEN) or sorafenib (SOR) as first-line (1L)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HCC): Expanded analyses from CheckMate 9DW.2024 ESMO 965MO.
7356-CN-2500096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融正配资-融正配资官网-石家庄配资公司-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