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数字,我的手都在颤抖。
1.3万亿!这个天文数字,能修多少条高速、建多少座医院、学校?可它们都被深深锁在一块块水泥盒子里,牢牢被钉在了房地产里。
本期内容,不谈房价涨跌,也不讨论政策调控,咱们就聊聊,这个牵动千亿、万亿资金的庞大“炒房阵营”。
01、最大“炒房团”竟是这些企业!
很多人天真以为,炒房大户来自某种“温州模式”或者“散户拼凑”,觉得那帮投机客兼少数“黑马”。错了,真正巨大的“炒房团”,其实是一些上市公司。
2019年,A股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中,有将近一半——1826家企业,都持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这些房地产市值加起来,正好是1.3万亿!如果把它们画出来,几乎就是一个庞大的房地产“黑市”。
这些公司,行业跨度极广。有做服装的、科技的、甚至养殖的——没有不“跨界”炒房的。
为什么呢?因为“赚快钱”简直成了硬道理。任正非早就说过:如果选择做个“包工头”,挣钱可能更快更稳。
很多企业主营业务亏损,手里却攥着一堆“金砖”——核心地段的房产。
你问它们,炒房的动因?其实很简单:用房产“保壳”、套利、优化财务结构信手拈来。有的公司,卖出一两套房就能扭亏为盈几百上千万元。这就是典型的“靠地产养命”。
02、卖房“保壳”成荒诞常态
过去我认识一位制造企业的财务总监。他们公司年年亏损,却从不担心,原因很简单——几套核心资产房产。
老板的“金句”是:“年底不行了,卖两套房;工资发不出,再卖两套。”
实际上,他们这类公司,靠卖房地产“维生”。像这样“卖房”来扭亏的例子,屡见不鲜。2018年,居然有33家上市公司靠卖房“扭亏”——卖一套房,赚个1100多万,辛苦一年的主营,竟比不过卖几套房的利润。
这说明了什么?上市公司手里的“数据包”真实反映了一个荒谬的现实:房地产已经成为“提款机”和“财务工具”。
他们用房地产“输血”,填补主营亏损。
03、限购政策成为“绿色通道”
为什么过去几年企业可以疯狂囤房?原因在于政策的“漏洞”。
当初,限购主要针对个人,企业买房几乎没有限制。
只要你法人身份、资金到位,就可以“任意操作”。这让不少公司、甚至一些“资本大鳄”大肆布局,形成了庞大的“囤房军团”。
直到2018年,管理层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收紧企业购房的政策,但很多“底仓”已成定局。
1.3万亿的“存货”已经形成,成为这场“资本狂欢”的沉淀。
04、清仓出货?买家谁接盘?
最新数据显示,市场上的“抛售”浪潮开始出现——广州某二手房市场,去年12月挂牌量激增到355套,是三个月前的十倍还多。
今年上半年,更是出现了“忙碌”的卖家阵线,挂牌量直线上升。对于这些“出货”的企业来说,最关心的,是谁会成为“接盘侠”?
但问题来了:现在市场环境不佳,买家寥寥无几。根据对冲基金的报告,只有大约16%的投资者有意愿或能力入市购买房产。
普通家庭“买不起”,投资者“敢不敢”。
市场似乎陷入了“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那些曾经肆意囤房的企业,现在不得不“割肉”了。
05、终究“接盘”的,还是普通人?
如果这一轮企业清仓大潮真正成行,最终的“买单者”会是谁?答案很明确:股民、普通老百姓,以及整个社会。
①股民的利益受损
这些公司大肆炒房,出于短期利益最大化,股价被推高。然而,真正的公司核心竞争力,逐渐被“房地产引流”。一旦“出货”完成,股价可能会暴跌。
投资者的资金在“炒房热”中被绑架,利益大打折扣。
②普通百姓的痛苦
在房价不断被“人为制造”的涨势推动下,普通家庭的置业门槛变得更高。真正有刚性需求的买家,被逼得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是“买不起”。
这不禁让人担心:房子,变成了“炒作机器”,而非居住的基本需求。
③社会整体风险
如果大规模抛售真落地,市场恐会出现“多米诺效应”。房价骤然下挫,金融系统风险暴露,城市信用危机加剧。
多方“火上浇油”,导致的后果远远不止资产缩水那么简单。
这些操纵市场多年、手里攥着巨大“存货”的企业,或许会试图“清仓出逃”。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接盘难、风险大的市场”。
无论未来走向如何,我们都要记住:房子,最应该是“生活的基础”,而非炒作的工具。
融正配资-融正配资官网-石家庄配资公司-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